○禪師的洗腳石
~獨超物外一禪心
1.
所謂摩尼寶珠,是用來比喻我們的真心佛性。世間所有的人,每天都在忙碌著,所希求的無外乎是榮華富貴。(p15)
2.
有禪語云: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一善發動,即是天堂極樂,一惡發動,即是地獄修羅。(p18)
3.
禪道雖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但它卻體現在具體的實際行動中。真正做到,才能體現出它的意義,才能體現出修禪人的成果,而不是用無形的言語去修飾它,吹噓自己。
禪的境界是超諸文字語言的,「八風吹不動」,如果沒有真實的證悟,是經不起考驗的。蘇東坡雖然才華超群,但對於「禪」終不免一知半解,最後仍然輸給佛印禪師。(p25~26)
4.
肉眼,是觀看世間萬象長短方圓、青紅皂白的,這種觀看只是表面的、生滅的、現象的,而心眼才能觀察宇宙萬物的本體、實質。這種觀察是普遍的,裏外如一的。(p58)
5.
佛教所云的佈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而且佈施者應該細水長流,不可硬性募化。。學佛之人,如果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為別人想。(p60)
6.
禪是徹底自由的,根本無須拘泥於坐或不坐的形式問題。能夠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p94)
7.
俗話說:「錢財之物,生不可帶,死不可取」。禪說:「財不可積,要散,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決定不能積,久積成病、成惡。」(p96)
禪宗說,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是說,謙虛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因素。若不能清楚地認識自我,因為想有知,就變得接納不了智慧了。所以,想真正成為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謙虛又謙虛。(p100)
禪就是空虛。此空虛非彼空虛也。空即智慧,虛即虛懷。而學禪的目的本就是為清心寡欲、開發智慧、提昇慈悲心的。若心不可靜,糾纏於外物,以世俗的心態去面對事情,又何以修禪?故,心清萬事靜,心不留則影不留,一切皆「空」。(p112~113)
8.
僧說:「山上的花開得很美,美得如錦繡一般;看似靜止的溪水,實際上在不停地流動著。花兒容易凋落,但仍不斷地奔放綻開;澗水雖然流動,溪面卻永遠不變。」(p151)
9.
用心感悟生活,好比一顆明月般純潔的心靈,在平常的事務中也會有深深的幸福。「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新味,料得少人知」。有明月之心的人,在這幅「月明風清」的圖畫中,也會感受到清新意味,只是少有人知罷了。在生活的鏡花水月中,無不是人間的道場,在一場遊戲一場夢中,也有美麗的心情。(p155)
10.
所謂「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心亂為定、法理同融為智、性空一如為慧」。「血氣鋼強,則柔之以調和」。「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道理可謂多多,遺憾的是總嗟歎那「心靜」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物。俗世的煩惱,無不是欲望的使然。困頓其中也就不足惑然了。(p160)
11.
慳吝之人應知喜捨結緣乃發財順利之因,不播種,怎有收成?布施之人應在不自苦、不自惱情形之下為之,否則即為不淨之施。正如一個人的手一樣,攥之為畸,展之亦為畸。只有合展皆具,才為正常,也是正常中的美的體現。(p165)
12.
禪是一種心靈的深層體驗。雖然那道無形的門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後的禪悟卻是真實不虛的動人境界。故,學不在多,貴在力行。(p184)
後記:
作者係為慕雲居,書上似未特別加以介紹,故除了姓名之外,其餘為:不詳。
(2010年2月2日記於新竹竹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