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攝於雲林西螺
○西螺大橋
寓居在寶島北部,家鄉,則是在遠遠的,號稱是嘉南平原農業大縣之一的雲林偏僻小鄉。也因為長年出門在外討生活,僅能在過年過節或是偶爾得空時候,始能匆匆地返回鄉下轉一轉,對於家鄉很多的景緻,總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去走走,更遑論深入的認識與了解了。
前些時候,有一天,與一位雲林的友人在電話中聊著,竟然無意間談到,似乎好久沒看到西螺大橋了。那赭紅的跨越急急濁水溪上的長長鐵橋,彷彿是記憶中磨滅不掉的印象罷。後來,竟利用12月中旬返鄉的回程之便,順道去探望了久違的西螺大橋。
西螺大橋,跨越過台灣最長的河流~濁水溪,是彰化縣(溪州鄉)與雲林縣(西螺鎮)的縣界河,全長1939.03公尺 ,橋面寬7.32公尺 ,有橋墩32座、橋孔31個。那天,為了拍照之便,我還走下溪床,在巨大的橋的下方,近距離看到外觀上由水泥構成的橋墩,像極大力士般的撐起長長橋身;上頭偶有車輛通過的聲響有些刺耳。走了一大段,在還未到溪流的地方,發現有怪手正在動工,顯然有兩座橋墩正在進行改建或是補強工程。
據資料顯示,此橋係於日據時期的1937(昭和12)年開始興建,橋墩部分係先以鐵條綁出橢圓型的空心板模,再反覆灌漿使板模下沉定型,32座橋墩於1941年完成,其後因戰事鋼材挪用而中止工程。國民政府遷台後,在美援之下,於1952月5月繼續興建,於當年年底即完工;並於隔年(1953,民42)年1月28日 正式通車,當時,彰化、雲林兩縣民眾曾就橋樑取名上有所爭執,最後沿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所使用的英譯,而名之為西螺大橋。
西螺大橋,當時曾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遠東地區的第一大橋。據悉,初始之時,橋上還建有台糖的小鐵路,形成鐵、公路併行的特色。惟該鐵路於1979年因妨礙交通而予拆除。
1997年中沙大橋與西螺大橋之間的溪州大橋建成(以前的橋以西螺為名,新建的橋以溪州為名,兩岸不再相爭,和平共處啦),號稱為「新西螺大橋」,原西螺大橋稱為「舊西螺大橋」,舊橋採行限重限高措施,僅供小型車、機車及自行車通行,其功能已轉形為「觀光大橋」性質。在西螺端,雲林縣政府立有「歷史建築」的牌示、民國42年所立的「西螺大橋碑記」,沿溪堤邊還有很多裝置藝術,甚至是以大橋為意象的藝術作品;而在溪州端,則有一「虹橋夕照」的碑石。
在濁水溪兩岸近兩公里的距離,其實實際河面並不大,以往在教科書上所謂的「水流湍急」印象已不復存在,反而盡是河床的天下。果農則向主管機關承租栽種西瓜等果樹,使得汁液多、甜度夠的濁水溪爽口西瓜,成為遠來遊客爭相品嚐的名產。不過,印象中似乎也曾有媒體報導指出,在颱風季節來不及搶收的瓜果,被驟漲兇猛的溪水沖蝕,以及瓜農欲哭無淚的無奈畫面。
此次返回鄉下,看到了久違了的西螺大橋,彷彿重溫了一則屬於雲林家鄉的感人故事一般,時時在心裡頭起伏、擺盪著。
(2011年12月24日 ,新竹竹北)
2011年12月15日攝於雲林西螺
2011年12月15日攝於雲林西螺
2011年12月15日攝於雲林西螺
2011年12月15日攝於雲林西螺
2011年12月15日攝於雲林西螺
2011年12月15日攝於雲林西螺
2011年12月15日攝於彰化溪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