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東引島燈塔

東引燈塔快到了


○東引島燈塔

○東引島燈塔~06

燈塔芳名
(又稱)


東引島燈塔
(東湧燈塔、東引燈塔)

走訪日期

201758日(一)
所在位置
連江縣東引鄉樂華村169
起建時間
1902(清光緒28)
塔高
14.2公尺。
建造完成
(啟用)
1904(清光緒30)
射程
11.3海浬。
(15秒白聯閃光3次)。
塔身構造
圓形紅磚塔、外觀漆白,頂層外有環繞陽台,扇形地基由花崗石板鋪成。
順遊景點
※馬祖連江縣各鄉(南竿、北竿、莒光、東引)勝景,諸如:
1.南竿:鐵堡、津沙聚落、天后宮、媽祖巨神像、蔬菜公園、八八坑道、北海坑道、馬祖酒廠等。
2.北竿:芹壁聚落、壁山、龜島等。
3.莒光:東莒燈塔、大埔石刻、神秘小海灣等。
4.東引:東引燈塔、國之北疆、感恩亭、中柱港等。
特色(或勝景)
1.燈塔位於馬祖列嶼東引鄉東引島極東端的十八世紀英國式建築風格燈塔,落成於1904年;1958年至1989年間因軍事理由暫停使用,於1989年恢復運作。
2.當地民眾稱該燈塔為東引別墅,是東引島上著名地標。
3.該燈塔1988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並於2016年升格為國定古蹟。
4.自清朝起,燈塔由海關設置管理,當時此燈塔為閩海關管理,現今仍有一塊石碑刻有「閩海關 東湧鐙塔」字樣
5.是我國國境最北的燈塔,更是全國唯一一座落在懸崖峭壁上的燈塔,也是馬祖地區最美的驚嘆號;且擁有:絕美海景,並蘊藏著迷幻、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
走訪過
程概述

近些年來,由於「玩登台灣小百岳」的因緣,經常有機會來馬祖小遊,大抵都是搭乘「台馬輪」或是後來的新船「台馬之星」而來,其主要目的即是小百岳~雲台山。

在走訪小百岳~雲台山之餘,總是有個念頭,即是趁此難得機會到離島來,到處走走看看,多認識一下戰地~馬祖,可以往曾去過北竿、東莒之外,逗留最多次的即是南竿,諸如前面所提到的:鐵堡、津沙聚落、天后宮、媽祖巨神像、蔬菜公園、八八坑道、北海坑道、馬祖酒廠等等;至於其他離島,則不曾去過。

這次走的較不一樣即是,58日(一)「台馬之星」抵南竿福澳港,才清晨6點出頭,預定(8點半登船)9點開船到東引後回基隆,也就是說距離登船還有兩個小時出頭時間,而且得悉我們可以下船走走,待會再持剛剛的票根上船,到東引下船。

所以,就先下船租機車去雲台山,那時候港口付近的商店都還沒有開門,我就到運動場邊一家民宿(以前曾住宿過)租車,商家說沒租過兩小時的,我說:「沒關係,那就算半天!」她可能兼顧到我以前有住宿過,所以原本說要收300元費用,自動降為200元,我當然喜出望外;騎車去了雲台山,拍了登頂照後,還到「李小石紀念公園」(津沙公園)轉了轉,後來發現還有時間,還到天后宮去參拜一番,並於8點許回到福澳港辦理登船手續~來去東引啦!

船抵東引中柱港後,已接近中午了,找到晚間住宿地(馬蓋先民宿),簡單解決午餐後,即騎車四處逛,因係第一次來東引,因此感覺相當新奇,除了中柱港附近外,還參觀遊客中心、東引燈塔、國之北疆、感恩亭等。

其中,似應以參訪東引燈塔及國之北疆等景點,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了。

附記
※據資料顯示(取自網路)
清光緒27年(1901年)3月,一艘長達137公尺的輪船「蘇布輪號」行經附近時,不慎觸礁沉沒,雖然乘客和貨品都安然無恙,但船公司損失相當慘重。後來進出口貿易額倍增,加上船難事件發生,是以促成東引燈塔的興建。
紀錄時間
2017512日,新竹竹北。


東引燈塔

燈塔霧砲

珍貴的燈塔碑石

燈塔美姿

東引燈塔

東引燈塔

步道圍欄上的小燈塔

參觀燈塔人潮

有趣的燈塔造型垃圾桶

燈塔周邊景觀介紹

島上牆面的燈塔意象

東引島

抵達東引島中柱港

高雄燈塔



○高雄燈塔

○高雄燈塔~05

燈塔芳名
(又稱)


高雄燈塔
(旗津燈塔、旗後燈塔)

走訪日期

2017130日(一)
所在位置
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山頂(旗下巷34號)。

起建時間
1883(光緒9)
塔高
15.2公尺。
建造完成
(啟用)
1916年(大正5年)改建、1918年(大正7年)完成
射程
25.3海浬。
(30秒連閃白光4次)。
塔身構造
燈塔為白色八角形磚塔,外觀漆白,外有環繞陽台。
順遊景點
1.高雄港區。
2.旗津海灘。
3.壽山動物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特色(或勝景)
1.本燈塔為國家三級古蹟
2.塔身為台灣本島唯一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頂部呈現圓筒形,由燈塔陽台可眺望高雄市全景
3.前清時期在台灣建有四座燈塔,第一座為鵝鑾鼻燈塔、第三座為淡水港燈塔、第四座為安平燈塔,所以高雄燈塔為第二座
4.由於高雄舊名為打狗或打鼓,民國9年才改為高雄,所以高雄燈塔在當時又稱為打狗燈塔。
走訪過
程概述

此番係利用農曆過年期間,偕咱家老婆大人范小姐,南下高雄附近遊山玩水而來,不過可能有些太貪心了,因為身上任務很多,除了「玩登小百岳」走訪小百岳~壽山,「媽祖迺台灣」走訪媽祖廟~旗津天后宮,再就是走訪燈塔~旗津燈塔(高雄燈塔)。

此乃初次來到旗津,對此印象極佳,昨晚即投宿於街上鬧區旅館,今日清晨兩人一路漫步,首先逛到老街,接著是渡船頭,已有渡輪開始忙碌,然後沿著指標往燈塔,最後則是炮台。

從燈塔俯瞰整個高雄港區、八五大樓、中山大學、西子灣及壽山方向,壽山正是我們昨天才走訪之地;還看到不時有船隻進港,有小小的漁船,有很大的貨輪,真是壯觀極了。

在炮台區,男女老少遊客很多,在已然老舊斑駁的建築上,不但可以看出此地長久以來扮演扼守港澳的重要角色,更可以居高臨下,看到旗津濱海美妙的海天景緻。

附記

※據資料顯示(取自網路

()前清時期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利用戰爭,迫使清廷同意開放雞籠、滬尾、安平及打狗四個通商口岸,同治三年(1864年)打狗正式開港即有建造燈塔之議。而後船隻出入逐漸繁多,港口導航設施不足常發生船難事件,原有中國傳統式燈竿或旗竿已不符需求。光緒九年(1883年)聘英國技師築西式燈塔於旗後山上。當時為磚造方形塔,內裝六等單蕊定光燈,見距約十浬,所有儀器設備均購自英國。

()日治時期

日人擴建高雄港,為實際需要重修燈塔。大正五年(1916年)改建新塔,至大正七年(1918年)完成,新燈塔在原址旁。塔前有一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上有一日晷儀。修建後燈塔塔身為八角形,至頂部轉為圓筒狀,有陽臺可供遠眺。燈室外面裝玻璃,圓頂上有風向儀,風向儀上書寫有漢字,東、西、南、北,此種造形極為少見。塔身塗白色,頂部為黑色,高達11公尺,遠望極為明顯。

本燈塔自19921月起,開放民眾免費參觀。
紀錄時間
201725日,新竹竹北。




東莒島燈塔



○東莒島燈塔

○東莒島燈塔~04

燈塔芳名
(又稱)

東莒島燈塔
(東犬燈塔、東莒燈塔;舊稱:西嶼燈塔)

走訪日期

2016818日(四)
所在位置
連江縣莒光鄉福正村56-1號。
(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福正村東犬山,閩江口外馬祖列島南方)
起建時間
1872年〈清同治11年〉
塔高
19.5公尺。
建造完成
(啟用)
1875年〈清同治13年〉
射程
16.7海浬。
(白聯閃光12;每20秒閃白光3次)。
塔身構造
燈塔係圓形石造,塔身趨於直筒狀。
順遊景點
※馬祖連江縣各鄉(南竿、北竿、莒光、東引)知名勝景,諸如:
1.南竿:鐵堡、津沙聚落、天后宮、媽祖巨神像、蔬菜公園、八八坑道、北海坑道、馬祖酒廠等。
2.北竿:芹壁聚落、壁山、龜島等。
3.莒光:東莒燈塔、大埔石刻、神秘小海灣等。
4.東引:東引燈塔、國之北疆、感恩亭、中柱港等。
特色(或勝景)

1.在臺閩地區現存洋式燈塔中,係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
2.1988年經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二級古蹟;亦是台閩地區古蹟中距離台灣島最遠的二級古蹟;更是馬祖地區唯一的二級古蹟
3.其最特別之處,是在連接燈塔與辦公室間,築有一道長達30公尺白色防風矮牆(當地居民形容為「白毛城」),主要是該燈塔位處高地,風勢強勁,為防守燈人手上煤油燈被風吹熄,爰特地修築

走訪過
程概述

817日(三)與基隆山友游大哥相偕,從基隆搭乘「台馬之星」往馬祖,走訪台灣小百岳~雲台山,隔天(18日,四)一早抵南竿福澳港,即換搭船隻到莒光猛澳港小遊。

在東莒,雖然面對炎熱的大太陽,我們仍舊驅車走訪了知名的東莒燈塔、大埔石刻、神秘小海灣等等景點。

東莒燈塔相當具有特色,它孤獨又盡責地守著岸邊一角,不怕再大的風浪,不管再黑的夜晚,引領著船隻安然返回平靜港灣;尤其,那一道防風的白牆,看來特別讓人感到溫馨,竟然是為了預防守燈人煤油燈被強風吹熄滅而設置;讓我每次重溫相片都感覺到有趣極了。

附記

※據資料顯示(取自網路)

()東犬即光緒時東莒島舊稱,由於東犬島正當航道關隘,加以山勢高聳,是以兼具設燈塔環境與必要性。清朝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清廷鴉片戰爭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後,東南沿海商港洋船匯集,但因為沿海港澳曲折,礁石密布,亟需新式助航設施,以便於辨別福州方位。其後根據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戰敗之後的「天津條約」與「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中有關於助航設施建設的規定,更確定了東南沿岸日後建設新式助航設施。然而當時由於太平天國未平,捻亂又起,且外患頻仍,因而延至同治二年(1863年)羅伯特·赫德受命成為海關總稅務司後,方於同治八年(1869年)至九年(1870年)間開始了首批新式燈塔的建造。同治十年(1871年)至十一年(1872年)在臺灣海峽與東南沿海繼續興建第二批的新式燈塔,而東犬燈塔即為此時期產物。東犬燈塔於1988年(民77年)經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二級古蹟。

()東犬燈塔由英國伯明罕強斯兄弟燈塔工程建造有限公司興建,耗時三年完成,為早期石造洋式燈塔,高四層由塔身、塔燈、塔頂三部份組成。塔身為圓形石造,牆厚99公分,座身向上微縮,塔頂與塔身比例約為23,塔身趨於直筒狀,入口為中國拱式門卷,牆身開設方形窗,塔頂與塔身間修護平台,以挑簷石層層挑出,再用石灰漿抹出裝飾性線腳。1978國防部因戰備需要,拆除西南角圍牆約50公尺。連接燈塔與辦公室草地上,築有一道長達30公尺白色防風矮牆,因東犬燈塔位處高地,風勢強勁,為避免守燈人煤油燈被風吹熄而設。在臺閩地區現存的洋式燈塔中,是第一座以花崗石材建造燈塔。原本內部燈器採用二燈蕊多孔油燈,後來改為白熱石油氣燈,同樣為英國伯明罕強斯兄弟燈塔公司製品。燈塔光源經過蚌型水晶透鏡折射後,光程可遠達16.7海浬(31公里)

紀錄時間
20161010日,新竹竹北。






蘭嶼燈塔



○蘭嶼燈塔

○蘭嶼燈塔~03

燈塔芳名
(又稱)


蘭嶼燈塔


走訪日期

201669日(四)
所在位置
台東縣蘭嶼鄉。

起建時間

塔高
14.8公尺。
建造完成
(啟用)
1982
射程
26.1海浬。
(24秒白聯閃光4次)。
塔身構造
燈塔圓形混凝土塔、外觀漆白,頂層外有環繞陽台。
順遊景點
1.蘭嶼環島各景點之旅。
2.大天池、小天池。
3.紅頭山(小百岳)。
特色(或勝景)
此為台灣海拔最高的燈塔(燈高216.5公尺,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
走訪過
程概述

68日(三)偕基隆山友游大哥,自墾丁南灣後壁湖遊艇港搭船到蘭嶼,為的即是走訪台灣小百岳~紅頭山;大約中午12時許進入登山口,下午3點半左右回到登山口。預定將搭明日(69日,四)的船班返回墾丁南灣。

隔天早上距離開船(上午10點)還有一些時間,我們就騎車四處逛逛,看看各處景點,其中的蘭嶼燈塔,是讓人久久不想離去的地方,在藍天白雲之襯托下,再加上燈塔雪白的塔身,遠遠看上去異常醒目、可人。
只是我們顧慮到搭船的時間逼近,而無法多作停留,以致無法好好地入內參觀一番,只得拍個照後,即騎車匆匆離去。

附記
燈塔主管機關原為財政部關務署,於201311日轉由交通部航港局管轄。
紀錄時間
2017125日,新竹竹北。



漁翁島燈塔



○漁翁島燈塔

○漁翁島燈塔~02

燈塔芳名
(又稱)


漁翁島燈塔
(西嶼燈塔)

走訪日期

2015919日(六)
所在位置
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西南端杙仔尾
起建時間

塔高
11公尺。
建造完成
(啟用)
1778年〈清乾隆43年〉
射程
25.1海浬。
(每5秒閃白光1次;明3秒暗2秒)。
塔身構造
本燈塔為圓形鐵塔、外觀漆白,頂層外有環繞陽台。
順遊景點
1.通梁古榕、跨海大橋。
2.二崁古厝、西台古堡。
3.天后宮、媽宮老街、觀音亭、外婆的澎湖灣。
4.七美、望安。
特色(或勝景)
1.係有記載可考之台灣最古老燈塔。
2.燈塔下轄查母嶼燈塔 、浮塭燈杆、海墘岩燈杆等3座燈塔()
3.1985417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列管。
4.係澎湖最早建造的現代化燈塔;也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
5.燈塔庭院內立有3石碑,及十字架:
(1)清乾隆43年〈1778年〉「興建西嶼塔燈碑記」石碑。
(2)清乾隆44年〈1779年〉「修建西嶼塔燈落成碑記」石碑。
(3)清道光8年〈1828年〉由各方捐銀,立「西嶼塔燈碑記」石碑。
(4)清光緒16年〈1890年〉在西側外牆立有洋人十字架碑,上有「娜莉·歐德利斯科爾」「Nelly O'Driscoll」(1882-1890)之名。據推測為1881年至1895年守塔員英籍哈拉利夫婦女兒之墓,1890年哈拉利夫婦育有一女瑪莉八歲病逝。瑪莉名可能是Nelly(娜莉)中譯之誤,而哈拉利可能為英籍守塔員之名(全名推測為「哈拉利·歐德利斯科爾」)。當時另有對守塔員為俄羅斯籍比斯蒙斯基夫婦。
走訪過
程概述

2015918日(五)咱家自嘉義布袋搭船來到澎湖,其實主要的任務,即是:走訪台灣小百岳~蛇頭山。

依據預定安排行程,目標完成的第二天(919日,六)才搭船返回嘉義,因此隔天利用搭船前的時間,一早即騎車四處逛了逛,走訪了諸多知名景點,諸如:通梁古榕、跨海大橋、二崁古厝、西台古堡、天后宮、媽宮老街、觀音亭、外婆的澎湖灣,其中還包括著名的「漁翁島燈塔」。

漁翁島燈塔,又稱為西嶼燈塔,是澎湖最早建造的現代化燈塔,也是台灣第一座西洋式燈塔,於1985417日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附記
























※據資料顯示(取自網路)

()燈塔所在位置原為西嶼古塔之舊址,依「西嶼塔燈碑記」所載西嶼塔燈始於清乾隆43年〈1778年〉,係由台灣知府蔣元樞與澎湖通判謝維祺捐資,與船戶及廈門郊行共同捐募,就在西嶼外垵高地杙仔尾小廟原塔址重建浮屠形制七級石塔,每夜燃燈,光照海上,為燈塔之始。

(二)清道光3年〈1823年〉燈塔再經澎湖通判蔣鏞與水師提督陳元戎發起籌款重修。道光8年〈1828年〉重修廟宇,並在該七層八角形花崗石塔內裝置樓梯,上裝3尺高之三段玻璃製燈籠,利用聚光透射原理強化光線射程。並派人看守。

(三)清同治13-14年〈1873-1874年〉英國人韓得善(David M. Handerson)與福州關稅務司重新勘查基址,之後將舊塔廟拆除重建洋樓。另在舊址左側方重建鐵板式新塔。
清光緒元年〈1875年〉由海關哈爾定總工程師另建新式燈塔,塔身為圓形鐵造。另配備3座鑄鐵霧炮(大中兩座為英國制前膛砲,小座為德國制後膛山砲)。並建有宿舍,派人駐守。清光緒5年〈1885年〉建氣象觀測所,所收資料按月匯送上海徐家匯氣象台

(四)明治28年〈1895年〉依例將氣象資料送香港天文台。至明治29年〈1896年〉始將氣象資料改送台北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大正4年〈1915年〉塔身漆白色用電石閃光燈。昭和13年〈1938年〉改用煤油白熱燈。

(五)民國55年〈1966年〉改裝4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至800,000支燭光,光程距離為25.1浬。民國70年〈1981年〉增設電霧號霧笛2座。連絡室置有無線電對講機

19921月起,開放民眾免費參觀。
紀錄時間
2017120日,新竹竹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