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獅仔頭山~小百岳1-047

維妙維肖的獅仔頭山



獅仔頭山小百岳1-047


獅仔頭山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與三峽區交界處,山勢相當雄偉,遠看猶如一頭獅子盤踞山頭,稱霸大台北南側山稜。其主稜呈東北西南走向,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呈現迎風坡水多植疏,背風側則林木茂盛的景象;每到春來,金毛杜鵑沿稜競相盛開,吸引遠近愛護花遊客,可說是春遊獅仔頭山最熱鬧的季節。


1020日(星期六),我們「小百岳登峰自由行」的目標,主要是新店的獅仔頭山,以及土城承天禪寺附近的天上山。清晨7點,我們在竹科園區管理局前廣場集合完畢,即上中山高於桃園經66號快速道路接北二高向台北而來;竹科園區管理局前廣場今日顯得相當熱鬧,大人小孩數百人人頭鑽動,還有10幾部花色鮮麗的大遊覽車揚帆待發般地等待旅客上車,據悉是竹科某科技公司所辦理的員工及眷屬旅遊活動。


兩部9人座車下安坑交流道後接安康路一段,至華城路右轉並於知名的大台北華城叉路口左轉永華路,最後於新潭路一段右轉循「獅仔頭山」方向前行,並在紅瓦屋土雞城與小阿姨一家及台北的隊員等人會合,全隊人馬達21人,一夥人大約在上午9點許抵獅頭登山口;稍事整裝後於920分左右自登山口起登。


一開始似是沿稜的木棧道緩上而行,一直到觀獅坪前,才是低平、寬廣的腹地,正可以好整以暇的觀賞獅仔頭山如一頭翠綠色巨獅般俯臥的英姿,碩大無朋的獅頭,獅身向獅尾延伸的身形,端的唯妙唯肖,讓人看了不禁嘖嘖稱奇。


此時路徑一分為二,往右下是一路緩下接至獅尾的腰繞木棧道,亦即一般所稱的古道路線;往前直上獅頭後,沿山稜至最高點及三角點所在地,由於後方隊友遲未抵達,我與前方的隊友即先直行前進。


一開始即面對頗具挑戰性的崖梯,一連數段幾近90度垂直的木階梯,分別約有10公尺及56公尺長,雖然不是很長,但也俱足挑戰及刺激性,只得戰戰兢兢借助兩旁的粗大繩索慢慢而上。上到獅頭頂上後,大抵都是循稜的林蔭步道而行,沿途時有觀景平台,可以暫時休息,並鳥瞰大台北地區密密麻麻的建築,以及101大樓,八里觀音山、陽明山等景緻。


10點半許,先抵最高點的觀景台,不久即抵頂點,其標高為858公尺,有一枚一等三角點。不過三角點附近是沒有視野可言,倒是一旁臨崖邊的觀景台,把大台北地區的景物更盡收眼底了。


沿路的過程中,還可以時而從左側上接而來的步道,下去參觀古井、防蕃紀念碑、石寮遺跡、小土匪洞等。不過剛剛沒有留意古井之前不遠處,有防蕃紀念碑的標示,部分隊友未前往參觀防蕃紀念碑,爰等登頂後,趁著大夥在三角點附近大休的時機,往回走去參觀防蕃紀念碑,接著繼續到不遠處的石寮遺址看看,最後竟與從三角點另一側下來遺址的高大哥等隊友相逢。


1120分許,眾人離開三角點處往獅尾方向移動,一路緩下而行,經大土匪洞,顯然比剛剛的小土匪洞規模大得多,同伴戲稱此為土匪頭子的住所。不到半個小時,已一路下到獅尾格坪的寬廣平台區域,可以清楚俯瞰台北101高聳英姿,據悉此地即為洋蔥石頁岩及樟科植物「馬告」山胡椒的群生區。


接下來是一段長長的平緩步道,主管機關卻平行的修築了木棧道,看來有些多此一舉,領隊高大哥也頗有微詞;尤其木棧道經過長年日曬雨淋,已有多處呈現腐朽甚或凹陷現象,走起來反而潛藏著危險。12點許下到獅尾登山口,後來循古道路徑往獅頭走,大抵是腰繞的路線,沿途都是架設木棧道,走來輕鬆愉快,只是古道的色彩與味道,似乎已蕩然無存矣!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漫步,約1250分左右上接到獅頭前的觀獅坪,其實這個地方才是觀賞獅仔頭山的最佳處所,從其獅頭、獅身及獅尾巴,看起來線條柔軟,充滿著盈盈的青翠,似已沒有了百獸之王的威嚴與威風。倒是上午攀登陡峭獅頭幾近垂直的小段木頭崖梯,想想還真有些挑戰性呢。


一點許出到登山口,即驅車下山到隸屬於新店新潭路381巷的紅瓦屋土雞城,享用充滿鄉土口味的午餐。用過餐我們還跟著土雞城老闆,屋前屋後參觀各式各樣瓜果,並猛拍了一些相片。


酒足飯飽又看飽了花草瓜果,在下午210分許離開土雞城,向土城的天上山移動。車子一路直上到登山口,那時約是下午3點左右,此處距離山頂只有0.5公里,開始起登後,一路是緩上的石階路,硬梆梆的。從去(2011)7月頭一次與南三隊隊友志斌、品純夫婦及老楊大哥夫婦上山,此番算是第3度登天上山,每一次來都是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同伴、不同的心情,當然,也必然有不同的收穫。


漫步而行,邊走邊聊,大約20幾分鐘不到半個小時,即上到標高429公尺的天上山,有一枚三等三角點(編號1099);不愧是天上山,四周視野極佳,除了滿山滿眼的綠,就是散佈著密密麻麻高矮不一建築物的市區。在山頂看景兼閒聊,於4點左右慢行下山,半小時抵登山口,考量傍晚可能碰到塞車,爰一路返回新竹,結束此次獅仔頭山及天上山的小百岳自由行。


2012115日,新竹竹北)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攜手守護這一片山林



2012.11.3於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圖片來源:新竹市山岳會總幹事黃錦信取自網路)



○攜手守護這一片山林

  ~參加2012全國登山研討會」小記



今年輪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當家主辦的「2012全國登山研討會」,1123日(星期五~六)兩天,在台中和平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大雪山遊客中心」盛大展開了。個人有幸與新竹市體育會山岳委員會黃錦信總幹事相偕與會,此亦為個人繼2011年第2度參與登山研討會,除了聆聽來自北中南的前輩山友對於研討議題的諸多寶貴意見外,更趁此良機悠遊在富涵芬多精的密密山林之中,實感收穫豐盈。


此次研討會議主要宗旨係在於:持續推動登山教育、傳承正確登山觀念及登山技能、加強國內登山管理及整合實施登山安全工作、提升台灣登山環境管理,並以「野外低風險,山林齊守護」為主軸,鎖定「登山發展與安全防護」及「山野教育與服務管理」兩大面向,針對「登山發展」、「資訊通訊」、「安全防護」及「風險評估」、「設施服務」、「山野教育」等6大議題,邀請學者專家及山岳團體負責幹部參與發表及與談,兼具理論與實務效果。


此外還有兩場國外專家的專題講演,一為尼泊爾山岳協會理事長Zimba Zanbu的「尼泊爾長途山中健行及國際登山博物館的介紹」,以及世界山岳醫學會會長Buddha Basnyat的「高海拔地區旅遊的風險及喜馬拉雅山區的救援服務」;另在2日晚間更安排了「山域救援座談會」及山岳電影「哈卡
巴里斯~哈勇桑尋根故事」欣賞,讓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


以下謹就個人參與此一年度登山界盛會,提出一些粗淺心得與看法,以供先進山友參考:


一、公部門時感無能為力:

從登山學校的設立、登山環境教育、登山安全防護、山難緊急救援,乃至登山設施的改善等等,不管是山岳團體組織或是山友,似乎都有很多的需求,也有很多的要求。不過,公部門總是礙於人力與經費,而讓他們有無能為力的無奈之感,以致有些問題,年年都被提出,甚至端上檯面熱炒一番,卻是年年無解。


二、山岳團體宜自助人助:

    其實,國內各縣市有很多的登山社團、山岳組織,其組織成員無數,有專業也有熱忱。是以,諸如山徑、步道的維護、整修,如採取由社團認養方式,也許更易於解決問題,否則公部門的繁瑣程序與有限人力,恐怕也是緩不濟急。另外如登山嚮導的專業訓練與培養,也可以委由具一定規模的山岳組織辦理,主管機關只要提供一定經費,並做好考評與品質要求就成了。


三、早日跳脫登山學校的框架:

    在個人兩次參與類此全國登山研討會時,有一年年必然被提出的問題,即是登山學校的設立,有的山岳團體或是前輩山友言談之間,似乎更有「給我登山學校,其餘免談」的味道。但是,與會的公部門代表或是山友都不可諱言的指出,登山學校年年提、年年無解。



    個人以為,如果始終以「登山學校」之名,即使是喊破嘴、爭破頭,恐怕也很難有具體的成果。試想,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教育部,對於各級「學校」的設立自有一套嚴謹的遊戲規則;且從幼稚園、國中小、高中職、大專校院,教育事項繁多,如以體育學校而言,其所包含的項目亦極多,而登山不過是體育或運動的型態之一,就主管機關立場而言,有必要為「登山」去成立一所「學校」嗎?


    也許,早日跳脫登山學校的框架,會是更好的思考,而結合民間山岳團體組織的無形力量,擔負起各種民眾登山的專業訓練、嚮導領隊養成,落實山岳社團的評鑑考核,才是正辦罷;外國友人也分享我們,在他們國度,民間山岳團體也可以扮演入山許可的核發重任。


四、企業投入似宜再加把勁:


    國內的大企業家比比皆是,更有擠身世界大富豪之林的,不過最近幾年對國人國際登山大力投注心力的,眾所周知的似乎僅有歐都納,從先前的世界七頂峰,乃至刻正進行中的世界8000米高山挑戰,歐都納此舉不但讓國內登山高手走出去,也讓世界各國知道台灣也有登山能人。不過,看來看去也只有歐都納,其他大企業始終興趣缺缺;也許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動動腦筋,諸如從稅制上想想辦法啦,鼓勵國內大企業對登山界多給予關愛的眼神。


五、山難救援借重民間專業:

    每次研討會場,總會聽聞山友表達對消防弟兄山難救援頗有微詞。爬高山的朋友一定也很清楚,如果不是經常在高山上走動,在緊急情況下,上山(尤其是高山)參與救援,其實也潛藏很大的危險性,有時候恐怕還會變成被救援的對象。消防弟兄雖然平素有一定的訓練,但在任務包山包海的多元情況下,難免無法專精,也可能已疲於奔命。所以如能借重民間山岳社團(含原住民山青),也許我們的各項救援工作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率,也可以相對減少一些遺憾事件的一再發生。


六、遺珠之憾在所難免:

    基於時間考量,大會安排兩大面向分成AB兩組各3場論壇舉行,也就是同一時間不同場地各有一場論壇在進行,因此只能選擇自己較屬意者參加,是以難免有遺珠之憾;其實,這也是一般大學校院辦理學術研討會的基本模式。否則,如若單一場次進行,在人力、經費及時間上,自然也要相對的增加,工程也就浩大了。


七、山岳社團參與度稍嫌冷淡:

    個人連續兩年出席登山研討會,總是發覺大會熱絡度不足。以今年為例,雖然地點選在風景秀美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但參加的山岳社團山友似乎不多,政府機關(公部門)成員及貴賓講師就佔去一半的名額,山岳社團成員相對給人稍嫌冷淡。這樣的研討會,發言的總是那幾個,所激盪出來的意見與方案,恐怕也是熱誠有餘、創意不足罷。


    於此建議承辦單位,宜廣邀各縣市山岳社團,指派代表並鼓勵所屬會員踴躍與會,讓預擬議題在充分的交換意見下,激盪出更燦爛的火花。否則,每年僅此一次機會,卻總是老調重彈,而未能提出有力的解決方案,那就有虛此行啦!


  總而言之,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守護台灣寶島這一片翠綠的山林美景,你我都責無旁貸,也必須你我攜手一起來;而且,不是大話說說而已,而是要做就對了。


2012114日,新竹竹北)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緊緊擁抱



2012111日,新竹竹北)



○緊緊擁抱


知名台語歌后~江蕙曾在<家後>裡頭如許的唱道:


你的手

我會甲你牽條條

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


有一天,當我們「小百岳登峰自由行」隊伍一行,浩浩蕩蕩走在新店獅仔頭山步道時,就在一個轉彎的地方,我發現了這麼一個「攬條條」的鏡頭。


那般緊緊的、毫不鬆懈的擁抱著,不管海枯、不管石爛,就像今生今世再也不分離一般。


面對這般鏡頭,也許有人會說:樹頭若站呼栽,就不驚樹尾做風颱。


咱家我則認為:情若深時,不但會把「你的手牽條條」,更會進一步將「你的腰攬條條」。


2012111日,新竹竹北)


細心呵護



2012.10.19攝於芎林飛鳳山



○細心呵護


天底下的父母親,似乎都是如此這般地,處處為子女操勞、時時為子女煩心。


年紀小的時候,整天盼望著他快快長大,最好是一眠長大一吋。


有朝一日,昔日的小毛頭年紀老大不小了,卻又把他看成是永遠長不大的小孩。


也許,愛,總是充滿著誰人也難以理解的矛盾罷。


有一天,走訪飛鳳山,當我從2800M觀日坪古道出登山口時,赫然發現一旁竹筍園的有趣畫面;你瞧,那兩支稍高一點點的竹筍,就像初為人父母般的呵護著初生的幼筍,彷彿深怕她受到風吹、日曬或是雨淋呢!


2012111日,新竹竹北)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笑笑新娘


2012.10.4攝於石門水庫溪州公園




 


○笑笑新娘



 



104日下午請了假離開辦公室,去走石門水庫旁的溪州山,心裡構想著走跟以往不同的路線,那就由溪州公園上罷。



 



在公園的小徑上,碰上拍婚紗照的一對新人,雙雙穿著白色禮服,看來充滿新婚的喜悅與甜蜜,我一走靠近即說:「恭喜新娘子、恭喜新郎倌!」兩位新人都笑著說:「謝謝!」



 



攝影師端著大大的相機,一臉酷酷的要求新娘擺什麼姿勢、要求新郎倌擺什麼Pose,兩位新人還算合作的配合調整,可是大概是中午肚子餓了罷,發現兩人姿勢僵硬,臉上毫無笑容,所以我就說道:「怎麼都沒有笑一下呢?」



 



其實,我感覺攝影師似乎只知道要兩位新人擺出一些無聊的姿態,難怪他們兩



人面無表情,這樣的婚紗外拍,能拍出多美麗的畫面,誰人會相信?想必過來人都有過類此被擺佈的過往經驗。



 



尤其,那攝影師稱呼兩位新人為「老公、老婆」,我也認為不妥當,那是戀人之間多麼親密的呼喚,怎麼會是由耍酷的攝影師去濫用呢?如果稱他們為「新娘子、新郎倌」,不是更恰當嗎?



 



況且,人家新烘爐、新茶鼓的才剛要結婚,你老兄就「老公、老婆」的叫個不停,不都給你叫「老」了才怪。



 



來,擺好美妙的身姿,帶點甜甜的笑容,為生命中的第一次婚紗外拍,留下永難忘懷的深刻記憶。



 



知名歌手高凌風以前有一首歌唱道:



 



笑笑,笑笑,姑娘的酒窩,笑笑!



 



我則要如是說:



 



笑笑,笑笑,新娘的酒窩,笑笑!



 



20121017日,新竹竹北)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感恩紀念碑



2012.10.3攝於石門水庫



○感恩紀念碑


最近數月來,因工作場域轉換的關係,經常有機會到久聞其名的石門水庫附近走走,好像對於一個久未連繫的老朋友,有了更深刻認識的感覺。在石門水庫高線收費站往壩頂的途中,看到有一處「石門水庫殉職員工紀念碑」,那是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於民國5361日,為紀念殉職員工所立。


自碑文上得悉,在石門水庫興建過程中,自民國46年至立碑前半年的531月間,計有34名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因突發的意外事故而喪命,其中50年及51年發生不幸事故最多,各有多達9人因公殉職。


34名殉職員工,足足有一半是台灣本地的國民,其他則來自大陸廣東、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東、青島、貴州及吉林等地。


他們年紀大致上都不大,最年輕的為21歲,最大的也不過46歲,其中26歲有4人;34354045歲的各有3人;3139歲各有2人,其餘年紀者為1人,可以說都是處在生命中的最精華、堅壯的階段。


他們大抵是在工作中,發生意外而喪失寶貴的生命,有的被巨石擊斃、被落石(盤)或坍方壓斃、因油桶或農藥噴霧器爆炸傷重、引擎傳動軸折斷擊中不治,有的因駕駛卡車失事或颱風來襲搶救挖土機等等而致命喪石門水庫施工現場。


每次來石門水庫附近散步,路過時總不免短暫駐足,再一次品讀著碑文所記載的故事,以及每一個殉職員工的芳名、籍貫、年齡,以及殉職的時間與致命事件,看著看著,總令人不勝欷歔慨嘆啊。


有時候也會天真的想著,如果不是半個世紀之前,有這麼多年輕力壯的青年,以生命的光華,為水庫的興建努力以赴,甚至因而喪失了年輕寶貴的生命,怎麼有如今水庫鄰近居民的方便飲水?


在紀念碑前,懷著飲水思源的心情,虔敬合十感恩當年不幸殉職,以及無數參與水庫興建的工作人員,因為有他們的努力與無私奉獻,今日我們才不致有缺水之苦啊。


20121015日,新竹竹北)







2012.10.3攝於石門水庫(紀念碑文)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