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米吃百二 1.食米吃百二 以台語發音的「吃百二」,即是活到「一百二十歲」的意思,也就是國內一般民眾祝賀長輩長壽之意,象徵著可以活得長長久久~既長命,又長壽。 「食米吃百二」,係以台語發音,其主要用意在於鼓勵民眾如能多吃米飯,就能長命、長壽,不但能夠長命百歲,還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呢。 2.台灣米食百二,大福氣笑咪咪。 「台灣米食百二,大福氣笑咪咪。」係以台語發音,強調台灣出產的本土米,品質優良,鼓勵民眾多食用,即能長命百歲,甚至活到一百二十歲;人人都笑咪咪、人人都有好福氣。 3.農漁畜產,台灣ㄟ尚蓋讚! 「農漁畜產,台灣ㄟ尚蓋讚!」係以台語發音,具有相當的鄉土趣味性,強調「台灣」的「農漁畜產」,其品質、品牌都屬最好、最棒;進而鼓勵國人民眾養成多多享用、愛用台灣本土農漁畜產品的好習慣。 (2011年2月13日...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十句話(5)
○十句話(5) 1.昨日的苦,今天看來已經是福;安知今天的苦不是明天之福?(p6,思果) 2.自身的毛髮是人體最佳的飾物,此外添上去的都是笑話。(p10,木心) 3.物愈豐美,心愈空寂。(p17,端木野) 4.詩原來活在語言之中,把一句話說得傳神,貼切,「盡在不言中」,就是詩了。(p24,水晶) 5.水在深的時候,總是和平沉靜;只有淺的地方,才潺湲激越。怒常代表自己心田太淺了。(p30,黃永武) 6.人有千百種面目,唯一相同的是無常,是生老病死,是苦。(p56,林清玄) 7.因為自信,所以謙虛;因為心虛,所以必須自我膨脹。(p72,劉靜娟) 8.山,也有寂寞的時候,所以有水來流過,雲來安居,樹來生長,鳥來歌唱。(p84,張讓) 9.人在越是窮困時,越有人喜歡揮霍。(p90,吳敏顯)10.能擁有一份無懼無疑的情感,生命大約就是圓滿的。(p95,張曼娟)...
十句話(4)
○十句話(4) 1.路不到山窮水盡,誰肯回頭?(p3,周夣蝶) 2.取暖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家。(p12,洛夫) 3.如果心境不甜,那杯咖啡加再多的糖,也是苦的。(p21,向明) 4.恨,使這個世界變得非常狹窄。(p45,朵思) 5.在臺上,用掌聲取暖;下了臺,改用暗淡的月光。(p46,朵思) 6.電話鈴聲終於沸騰起來燙傷的是心不是聽覺(p53,羅英) 7.對人好,要有選擇。太自私的人,不必對他太好。對善良的、大方的人好,你一輩子受用。(p58,鍾玲) 8.大海強健無垠的胸軀是由柔軟的水滴組成。(p64,吳正) 9.愛情是玫瑰: 前半生是花, 後半生是刺; 擁抱是痛, 等待是枯萎。(p82,杜十三) 10.花不常好,月不常圓,割捨所需要的不僅是勇氣和決心,更要有智慧。(p110,焦桐) 11.所有的故事一開始,便就注定要結束。(p116,侯吉諒) 12.當子夜,燈火一盞一盞的熄滅,誰能預測明天的世界,究竟是微風還是驟雨。(p132,張默) 後記:十句話~第四集,編者張默,爾雅出版社於80年2月出版,執筆作家包括向陽等20人。多年以來,有空沒空總是喜歡拿來品賞一番,很喜歡作者在很簡短的文字中,給人印象深刻的身心感悟與收穫。 (2010年1月23日...
十句話(3)
○十句話(3) 1.任何年齡的人,在笑的時候就會變成年輕人。任何年齡的人,在內心愉快的時候,歲數就會失蹤。(p4,子敏) 2.花自香,草自綠,天自藍,雲自白,沒有誰在比誰,只有人在比人。因此,花草天雲不苦,只有人在苦。(p22,東方白) 3.人在戀愛中,是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一旦到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之時卻仍深情款款地,那,大概非是愛情不可了。(p46,陳少聰) 4.聲名,夜空的煙花。(p58,黃克全) 5.女人穿上性感美麗的睡衣,是希望有人把它脫掉。(p70,游復熙) 6.一個人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候,是心中最平靜的時刻。「寸絲不掛」的境界何其難求。(p83,潘人木) 7.有時候,汗流浹背就已經有了成就感,這是耕耘者無法與人分享的收穫。(p101,鍾兆寅) 8.慾來的時候,也不羞也不躲避,慾是人體內的火燒山。不過,不要燒到人家去,得賠的。(p107,簡媜) 9.心痛一如牙痛,只有自己清楚。(p124,顧肇森) 10.交朋友也是一種冒險,愈是深交的朋友,一旦成為敵人,會是最可怕的敵人。(p126,顧肇森)...
十句話(2)
○十句話(2) 1.化妝有助氣色,無助氣質有家產和有家教沒有太大關係。(p5,三毛) 2.有一個可以思念的人也是一種幸福。(p22,杏林子) 3.物質的多,逼使人無情。(p29,孟東籬) 4.我抱著「不薄今人愛古人」的態度,愛好舊詩,也喜讀新詩。解或不解,都有一分陶然之樂。(p70,琦君) 5.愛是越濃越苦的,如一杯茶。(p78,喻麗清) 6.別人的難題容易解決,因為痛的不是自己。(p102,楊宗潤) 7.對人生的愛,到了極致,常常只是一種謙卑而已。(p121,蔣勳) 8.反正要活下去,為什麼我們不微笑面對世界?(p125,蕭蕭) 9.我問湖:你為何要躺在如此高曠的地方呢?湖說:因為這樣,這樣上帝才看得到,地球表面上有一顆眼淚。(p140,王鼎鈞) 10.大有大的必需,小有小的可愛。「十句話」自有其美妙處。(p146,隱地)...
公務員快意人生
○公務員快意人生 1.一名優秀的文官所發揮出來的專業能量,無形中就能造福社會與人群,而一名濫竽充數、不甚專業的公務員,其表現無形中也可能危害到國家與公眾的利益。(p25) 2.能滿足別人的需求,成全別人的心願,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寬慰。(p34) 3.快樂不是滿滿一袋錢,快樂不是藏滿寶物的宮殿,快樂是滿心的陽光與善意,一顆充滿愛的心。(p34) 4.傾聽,是人類天生的本能,任何人無須特別學習,就能耳聽八方,然而,此一本能的發揮,看似容易,實則不然。在朋友間如此,在夫妻之間,亦復如此。(p39) 5.現代化的管理,講究的是雙向溝通,一個做主管或長官的,不能高高在上,只曉得發號施令,而任憑部屬有再好的意見,也充耳不聞。當然,最不應該的,就是時時擺出「官大學問大」的架勢,以教訓屬下為樂。(p39) 6.做公務員,不管在任何職位、任何崗位,都應抱持「不義之財於我如浮雲」的理念,不為勢劫、不為利誘,為自己掙一份俯仰無愧、心安理得的生活。(p52) 7.人生的成敗利鈍,取決的因素很多,學養、個性、機運、地利、人和,可能都有關係,很多因素亦非操之在我,但有一樣一定是我們可以決定的,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態度了。(p130) 8.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意指:工作方面要精益求精,不斷提升品質,但生活方面卻要抱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態度,力求簡樸。(p147) 9.一個會設身處地,想到別人感受的人,就一定是一個有柔軟心的人。(p157) 10.精彩的名人語錄,往往是成功者總結其人生經驗的肺腑之言。字字珠璣的言語,有時會像耀眼的陽光,可以照亮我們生命的幽暗。(p160) 11.孤獨是人類無可免除的共同生命經驗,活得孤獨與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想辦法活得有意義、有價值。(p174) 12.閱讀能解人疑惑、增長見聞,甚至給人醍醐灌頂之感。閱讀給人們帶來的快慰,不在於任何世俗的功利,而是知識領域的開拓與心靈的解放。(p192) 後記:作者王壽來,先後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駐舊金山新聞處主任,國際新聞處處長,文建會第三處處長、參事、主任秘書等職務。此書係於2009年1月,由九歌出版社出版,猶記得以往曾看過其類似性質的作品「公務員DNA」乙書。...
做個自在的人
○做個自在的人 1.心中有愛才能看到對方的美。(p9) 2.一顆愛心愛心萬能,一股傻勁傻勁十足。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量有多大,福就有多大。(p27~28) 3.三種人最富有:內心充實的人、一直想付出的人、隨遇而安的人。三種人最窮:內心空虛的人、一直想得到的人、劃地自限的人。(p47~48) 4.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物物皆美。(p49) 5.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質:非常了解自己、具體實踐認為有意義的目標、經常反省、能接受自己。(p60~61) 6.以四個菩薩談創造自己的吸引力:大行菩薩~普賢菩薩:大行就是行動,去作、去實踐,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大智菩薩~文殊菩薩:也叫智慧,即是做完一件事情之後,有一種體會、有一種了解、有一種心得、有一種學習。大悲菩薩~觀世音菩薩:悲就是非、心,就是把執著的心丟掉,同體大悲、丟掉成見,分享別人,體會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大願菩薩~地藏王菩薩:也就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p77~78) 7.踏入婚姻生活前,需要對婚姻動機做個分析:為了脫離現有環境、為了對方美貌英俊、崇拜對方是偶像人物、基於感恩或同情、對方有顯赫地位或財富、為報復而結婚、自己年齡已大、奉兒女之命、熱戀。(p95~96) 8.創造幸福家庭,除了學習,還要等待、忍耐。(p105) 9.許諾永遠愛自己的另一半、愛自己的家。(p122) 10.婚姻真正幸福的條件,學習讓人跟你在一起時覺得幸福、覺得愉快。(p122)...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了悟生命真相的佛學修行者 1.佛陀出生於印度剎帝利的釋迦族,出家後成就正覺,被稱為「釋迦牟尼」,牟尼是聖者、寂靜、苦修者之義,也就是「釋迦族所出的聖者」的意思。佛陀告訴世人,一切法雖然有相卻是假相,假相不是實有相,明白這一點就可以不著於相;不著於相,即無煩惱,無煩惱,才得解脫,佛法的真實意義,就是讓人破除執迷,獲得解脫。(p9、p11) 2.衰老足以敗壞我們的身體,眼前的健壯,難以維持久遠,好比是一瞬間的夢境。世間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遷中,人人如此,誰也不能例外。芸芸眾生終身為愚癡所惑,反而拼命去追求那種不實的歡樂,不知老之將至,疾病會隨時來臨。為什麼人們不會想到世事無常,依然拼命地追求名利、日日夜夜耽於逸樂?(p29、p30、p32) 3.我們來到人間,都免不了有老、病、死的過程,如果終日渾渾噩噩,耽溺在五欲 (指色、聲、香、味、觸而言)的境界裡,一味地追逐愛欲、享樂,這和無知的禽獸有什麼不同呢?可嘆世人都把這短暫而且不實的現象視作永恆,這就是愚癡的執著(執著於事物而不能超脫)。世間是一個苦海,是積聚老、病、死的大苦海,愚癡的人們,沉溺在苦海裡而不能自拔,是多麼的可憐呀!(p34~p35) 4.生是喜,滅是悲,聚是樂,離是苦。須知「生」乃是苦的本源,這個「生」不外是從愚癡的迷惑而來。(p54) 5.人的內心有煩惱妄想的魔;外界有聲色威力的魔。它控制了世間的一切,誰能克服一切的魔難,誰就能進入真實的覺道。(p74)太子端坐在金剛上,一顆寂靜的心,如同湛藍不動的湖水,除了一心祈求出離三界觀察諸法的實相之外,沒有一絲雜念。(p75)這一位大修道者,他具有正確的見解、不屈不撓的精進、無邊的智慧之光,以及平等的慈悲之心,此四寶就是他必定能成就心願的基礎。(p77)忍耐的行持是正法的芽,堅固的志願是正法的根,正確的見解是正法的枝幹,真摯的行為是正法的地,具備這些條件的大樹,一定能夠結出無上正覺的果實。(p78) 6.一切眾生,受貪欲的枷鎖束縛,使身心永久受苦。(p78)一切眾生都在六道輪迴的生死大海中輪轉。這六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間、天上)終日過著虛假不實的生活,有善的,也有惡的;有清淨的,也有不清淨的,到了命終,又隨著各自的造作,在六道中受著種種不同的苦或樂的果報。(p81)一切眾生要解脫世間生老病死的痛苦,唯有修習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瞭解除這世間的實相而能心地純潔,不起邪念。正思維:是分別視察這世間實相。正語:是不妄語、惡口、兩舌。正業:是不殺生、偷盜、邪行。正命:過著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精進:是努力精勤的修學真理善行。正念:是正心誠意使精神集中。正定:是積聚思索修養的深行而一心不亂。(p85) 7.眾生之苦,有如烈焰在燃燒,唯一的辦法是澆以清淨水,使他熄滅。(p99)心若清淨,就能不畏一切。(p102)心若不淨,就不能滅除一切苦惱。(p104) 8.種種的妄想,就像是一塊打火石,輕輕地一敲,就會引起各種愚癡的黑煙,熾烈燃燒起貪欲與瞋恚的猛火。這愚癡、貪欲,瞋恚就是三毒的煩惱之火,眾生因為燃起這三毒之火,所以就輪迴在老、病、死的苦惱之中,從此在生生死死的世界中無法解脫出來。這三毒之火是苦的根源,是以「我」為本。如想滅除這三毒的猛火,必須先要毀除以「我」為本的執著。如能將「我執」根據斷除,三毒的火才會熄滅,輪迴在三界之中的一切苦惱,自然也就沒有了。厭棄生死的三界火宅,遠離三毒的猛火,進一步還要把心中的三毒烈火完全熄滅,不要沉迷於生死煩惱之中,這才是最關緊要的事。(p106~107) 9.凡是我們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一切作用和活動,全都是生死起滅的原因。我們若能深深了解生死,那就不會執著,對一切法事都能生起平等的觀念,因而認識我們自身的真相。這個真相,就是所謂的無常之相。不過,若想究竟洞悉這無常之相,卻不容易,因為人有意識存在,由意識生出種種欲望。欲望、肉體、心都是生滅的,都不能常住。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一切色心之法,都是無常、不定、虛假、空幻,那麼就沒有「我」的迷妄,沒有「我所有」的束縛,明白「我」是無常,「我所有」是虛假。既沒有「我」和「我所有」,就不會生苦,就不會受束縛。能夠把握住這一點,就是一個清涼的去處,就是一個解脫的地方。(p110~p111) 10.人有主觀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向外攀緣就有客觀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結果就升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由於心與境相遇合的六識,因此那不如意的煩惱之「我」就升起那老、病、死的循環。貪、瞋、癡的無明,都是源自這個「我」。如同石塊相碰,有時有火花,有時卻沒有,如果石塊不相碰,絕不會生起火花。離開我執,確實不容易,如果不離開我執,卻是愚癡的、顛倒的、錯誤的。忘了「我」而只是為了一切眾生,再忘了我及一切眾生而進入不動心的境界,把心擴大與宇宙一體時,那就是「我」進入涅槃之時,這才是人間本來的實相,那個地方才沒有生死。(p112) 11.世間是罪惡的淵藪,最可怖畏的是煩惱色欲,如果想戰勝它就必須用誠實忍耐的弓,銳利的智慧之劍,頭戴正思、正念的盔,身披無我的甲冑,才能戰勝五欲,讓身心清淨無垢的生活其中。(p155) 後記:作者羅蘭,是否為知名老牌作家並未有詳細介紹與說明,故不得而知,本書係晨星出版公司出版,2000年10月初版第12刷。...
禪師的洗腳石
○禪師的洗腳石~獨超物外一禪心 1.所謂摩尼寶珠,是用來比喻我們的真心佛性。世間所有的人,每天都在忙碌著,所希求的無外乎是榮華富貴。(p15) 2.有禪語云:念正天堂路,念邪地獄門,萬法由心生,萬事由心滅。一善發動,即是天堂極樂,一惡發動,即是地獄修羅。(p18) 3.禪道雖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但它卻體現在具體的實際行動中。真正做到,才能體現出它的意義,才能體現出修禪人的成果,而不是用無形的言語去修飾它,吹噓自己。禪的境界是超諸文字語言的,「八風吹不動」,如果沒有真實的證悟,是經不起考驗的。蘇東坡雖然才華超群,但對於「禪」終不免一知半解,最後仍然輸給佛印禪師。(p25~26) 4.肉眼,是觀看世間萬象長短方圓、青紅皂白的,這種觀看只是表面的、生滅的、現象的,而心眼才能觀察宇宙萬物的本體、實質。這種觀察是普遍的,裏外如一的。(p58) 5.佛教所云的佈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而且佈施者應該細水長流,不可硬性募化。。學佛之人,如果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為別人想。(p60) 6.禪是徹底自由的,根本無須拘泥於坐或不坐的形式問題。能夠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p94) 7.俗話說:「錢財之物,生不可帶,死不可取」。禪說:「財不可積,要散,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決定不能積,久積成病、成惡。」(p96) 禪宗說,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是說,謙虛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因素。若不能清楚地認識自我,因為想有知,就變得接納不了智慧了。所以,想真正成為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謙虛又謙虛。(p100) 禪就是空虛。此空虛非彼空虛也。空即智慧,虛即虛懷。而學禪的目的本就是為清心寡欲、開發智慧、提昇慈悲心的。若心不可靜,糾纏於外物,以世俗的心態去面對事情,又何以修禪?故,心清萬事靜,心不留則影不留,一切皆「空」。(p112~113) 8.僧說:「山上的花開得很美,美得如錦繡一般;看似靜止的溪水,實際上在不停地流動著。花兒容易凋落,但仍不斷地奔放綻開;澗水雖然流動,溪面卻永遠不變。」(p151)9.用心感悟生活,好比一顆明月般純潔的心靈,在平常的事務中也會有深深的幸福。「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新味,料得少人知」。有明月之心的人,在這幅「月明風清」的圖畫中,也會感受到清新意味,只是少有人知罷了。在生活的鏡花水月中,無不是人間的道場,在一場遊戲一場夢中,也有美麗的心情。(p155) 10.所謂「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心亂為定、法理同融為智、性空一如為慧」。「血氣鋼強,則柔之以調和」。「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道理可謂多多,遺憾的是總嗟歎那「心靜」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物。俗世的煩惱,無不是欲望的使然。困頓其中也就不足惑然了。(p160) 11.慳吝之人應知喜捨結緣乃發財順利之因,不播種,怎有收成?布施之人應在不自苦、不自惱情形之下為之,否則即為不淨之施。正如一個人的手一樣,攥之為畸,展之亦為畸。只有合展皆具,才為正常,也是正常中的美的體現。(p165) 12.禪是一種心靈的深層體驗。雖然那道無形的門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後的禪悟卻是真實不虛的動人境界。故,學不在多,貴在力行。(p184)...
慈悲心 柔軟手
○慈悲心 柔軟手 1.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送到這個世界來的天使,他們都有看不見的翅膀,可以讓心飛得很高很高。為了救你,他拿一美元到處購買上帝……。感謝上帝,是他挽救了你的生命,他就是上帝身邊的天使。(p55~56) 2.小姑娘高興地說:「我用玫瑰花釣到了一隻美麗的蝴蝶。」選擇一朵花做釣餌,雖只可能吸引一些蝴蝶和小蜜蜂,可依然能釣到心滿意足的美好和歡樂。(p57~58) 3.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最高的獎賞;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善人的最高獎賞;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p76) 4.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鳥兒,當海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牠們拍打著兩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笨拙,牠們從沙灘飛入天空總要很長的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躍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牠們。(p93) 5.嘗試為別人解決一個難題,或是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會的和你擁有的東西上,那麼你就會賺到許多錢。財富是靠兩隻手和一個聰明的腦袋變來的(p95~96) 6.十五元的機會,十元的激勵;「天賦」是什麼的一種東西,當憐惜的手小心翼翼地捧住一粒石子,並虔心祈求它成為鑽石的時候,那石子當真就生出了鑽石的心。(p98) 7.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每天你就會有一粒種子的收穫和快樂。可是,當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擠到一起來做,反而連一粒種子也收穫不到。(p102) 8.號稱老英雄而穿越「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的老駱駝,被邀請談談牠「千里之行」的經驗: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看準目標,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達了目的地。(p117) 9.樹根越是深入大地,越能挺拔向上;苔蘚在被人遺忘的角落,仍有青春奮鬥的足跡。只要站起來的次數比倒下去的次數多一次,那就往成功更躍進了一步。(p128) 10.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p136) 11.一個人在應該沉默的時候卻張開了嘴巴,他便會失去已經得到了的東西。(p150) 後記:《慈悲心柔軟手~不幸的背後就是幸福》,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威廉...
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 1.她十八歲時,便遠涉重洋到加爾各答,九年後便發了「絕財、絕色、絕意」三大願。後來,再增加了第四願:熱誠地,不求報酬地為無家無業的人服務。(p12、p34) 2.她不聲不響,謙卑自牧,不想出人頭地,只知默默耕耘。(p12) 她的面容並不美麗動人,倒是像一位健壯的鄉村婦女,鼻樑凸出,鼻孔寬闊,上唇長有軟軟的絨毛,目光泂泂,神采奕奕,精明幹練而笑臉迎人。(p15) 她鼓勵病人自立,自己照顧自己。(p52) 她說: 我渴,並不是指喝水;而是渴望平安,平安能平息戰爭的焦渴。我饑餓,並不是想吃食物;而是想望平安,這平安來自清潔的心。我赤身露體,並不是需穿衣服;而是想為男女爭取肉身方面的尊嚴。我沒有住屋,並不是指磚造的住室;而是指善心,此善心能了解他人,能互愛互助。(p58) 她將自己的一切都貢獻了出來。所以她是一種光明磊落而又自甘情願和永遠賜給人的禮物。(p59) 我相信人與人接近,愛,常是一個適時應節的果實。(p59) 為了解並幫助一無所有者,我們應當像他們一樣的生活;所不同的是,可憐的人是不得已而受窮,但我們則是由於自由選擇而受窮。(p66) 我們越在靜默的祈禱中多多領受,越能在我們行動的生活中多多地施給別人。(p66) 一個仁愛傳教會的修女,應對天主有一種完全的信賴,一種親切的依侍和完善的喜樂。(p88) 每一位修女都有一個「替身」,該替身為她祈禱和受苦,每人由此支持中汲取新力量。這些受苦者的生命,像一個燃著的光明,消燬自己、整救人靈。(p88) 一切在人眼中視為愚昧的,只要天主願用,則成為大能的。(p88) 這位出類拔萃的女性,一方面親身去救濟人的貧窮與痛苦,另一方面又邀請人樂善好施。如此,悲慘的世界裂痕愈大,我們愈能對她的善行燃起希望。(p99) 3.一位賢良的婦女,足夠征服一座城市。(p53) 4.教宗若望保祿六世:人間有愛,愛就發揮實力,這多麼鼓勵人心,引起人多大的希望。(p60) 5.在市區裡,英國化的印度人,比他們先前的主人更浮華,他們對於囓噬到其富貴的足根下的赤貧可憐,只是輕慢和冷漠。(p61) 6.善事原是有傳染性的。(p61) 所以我們互愛互助,我們成了富足的。(p64) 7.修女們的所有物:一盞碟,一塊桌布,一件內衣,一對拖鞋,一塊裝在小煙盒中的肥皂,一個帶號碼的金屬桶,一個薄墊褥,一個薄椅墊,以及,一襲被單。(p64) 8.或許是一個微笑,一個小小的拜訪,或只是點一點頭,為盲者寫一封信,提幾次灰桶,尋找一雙鞋,為某人念一段聖書。這些事情,小縱然小,但那是我們愛天主的實踐。(p68) 9.喜樂,即是愛。喜樂是一種祈禱,喜樂是力量。喜樂是愛情之網,能網羅人靈。誰用喜樂的心情施捨,天主就愛誰。誰用喜樂的心情施捨,誰就施捨的多。為表明我們對天主、對他人感恩心的最佳方法,即是喜樂的承受一切。一顆喜樂的心,是心靈中燃著聖愛火焰、正常結果。(p68) 10.修女們超脫了塵世間的事務,習慣隨天主聖意接受調遣,由這處遷到那處,一直到遷往永遠的營地~天國。(p6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