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佛門大孝地藏經



 


 


佛門大孝地藏經


 


1.


修行佛法,重點就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度眾生得先斷煩惱,若還有我相、我執的心,大慈悲心就發不出來,大菩提道也就無法成就。(p77


 


2.


般若二字乃梵文,簡譯為智慧,但智慧二字未能全括般若原意,只能勉強稱之為「深妙淨慧」。真正的智慧絲毫沒有雜染,非常單純、有善無惡,見解深妙,佛因具有如此妙慧所以無惑。一個人的惑障如果破除,妙慧自然就得以顯現。(p80


 


3.


佛陀特有八種微妙的音聲,稱「八音」:


一極好音。


二柔軟音。


三和適音。


四尊慧音。


五不女音。


六不訛音。


七深遠音。


八不竭音。(p88~91


 


4.


經典裡常提到各種福田,這裡為大家介紹四種福田:趣田、悲田、恩田、敬田。


趣田:就是對六道眾生乃至微小的昆蟲,都要生起憐恤心。例如:蚊子叮咬時,我們不要打牠,只要把牠趕走就好。這也是布施一片慈心,即使對最微小的生命,也要起與樂拔苦的心念。


悲田:就是救濟貧困。


恩田:是孝養父母、敬重師長。


敬田:乃是敬重三寶,培植了生脫死的慧命資糧,對三寶要起恭敬供養的心。


 


布施不但能種福田,還可以破除我們的苦,常說「為善最樂」,為善可以降百福、破百殃,有福就無苦。福田有世間的福田,有出世的福田;世間的福田最多只得人天的福報,出世的福田則是教導眾生清淨布施,入涅槃寂靜之道。(p92~p93


 


5.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六度,也就是菩薩的行止。


慈悲喜捨即四無量心,能與他樂名慈;能拔他苦名悲;慶他得樂名喜;無憎無愛名捨心,慈悲是佛道根本,喜捨亦從慈悲上生。


 


凡是菩薩行者都不能離開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的精進,行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使令一切眾生得到快樂叫做「慈」;把非親非故眾生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設法為他拔除苦難,這就是「悲」,與樂拔苦即是慈悲。看到別人得到快樂,就像自己得到快樂一樣為他慶幸,這就是「喜」,儒家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等同於佛教所云「隨喜功德」。


無憎無愛名捨心,對一切眾生不起憎恨心、不分別,一律平等看待,即為捨。(p102~103


 


6.


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覺有情;摩訶是大,「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覺有情。(p122


 


7.


天下多災難,就是因為眾生的共業所招感,天災人禍都是由人的身業所造成。假使人人能存有一善念,就等於有一分光明;若是人人為善,就能合而為一成就大善。(p206


 


8.


談到菩薩的「四攝法」,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者。布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愛語,就是柔和善順的話語。利行,則是實際利益眾生的行為。同事,則是因為眾生不同的形類,隨類化行去度化。(p259


 


9.


福田衣咒: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p261


 


10.


文殊與普賢二位菩薩合起來,則是理智雙全、定慧雙具、行證兼備。


我們常看到寺院佛殿所供奉的,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別為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這稱為「華嚴三聖」。若是阿彌陀佛立於中央,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則稱為「西方三聖」。(p374~375


 


11.


普為眾人所知的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文殊菩薩代表「智」,普賢菩薩代表「行」,而地藏王菩薩代表「願」,四位菩薩的願力能代表佛教的所有精神。(p375


 


12.


我們不要以為皈依三寶即可不落惡道,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落餓鬼、皈依僧不落畜生,以為皈依之後就可以胡作非為,這是萬萬不可能的事,造業受報是不變的道理。(p407)


 


13.


因為不如意所以要求取佛法,而得意的時刻更應該求取佛法。得意之時深入佛法,能預防我們心生驕傲;當不得意時,有了佛法的鼓勵,無論面對惡劣環境或坎坷人生,只要我們真心求取佛法,什麼樣的業力與環境,對我們都寞可奈何!若能以這樣的心理來學佛,意志必能堅定不移。(p422)


 


14.


佛的聲音清淨微妙。佛的音聲有五種特質:


一、其音正直。


二、其音和雅。


三、其音清澈。


四、其音深滿。


五、其音遍遠聞。(p445~446)


 


15.


造佛形像的功德很大,因為一尊佛像可以使無數人生出信仰心,所以造佛像可以得到十一種功德:


一者世世眼目清潔,眼睛光亮明潔。


二者生處無惡,常常生在純善的地方,家庭、鄰里皆和睦。


三者生尊貴家,出生在名望尊貴的家庭,求學、立業等皆能如願。


四者身如紫磨金色,皮膚光滑細柔。


五者豐饒珍玩,出生之地物產、珍寶豐饒,一生之中不虞匱乏。


六者生賢善家,長於書香門第,學問豐富賢達精進。


七者生王中最勝,生為社會上具領導能力的賢者。


八者為金輪聖王,領導太平治世。


九者生梵天,壽命長而生活清淨。


十者不墮惡道。


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p467~468


 


16.


如果能供養佛、菩薩、辟支佛像,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此人能於十劫的時間中,生為大梵天王。


大梵天是初禪三天,那裡的眾生壽命極長,且非常清淨。我們修行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以無污染的清淨心而行布施,而且做到三輪體空之無相布施,這樣自然可以生在初禪清淨的境界。


若人布施之後,心中非常歡喜,布施愈多,得的福也多。(p598~599)


 


17.


如果將功德回向自己的眷屬,或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善,這種果報也能得到三生受樂。但是如能回向法界眾生,以大喜大捨的精神,發揮大慈大悲的行願,不執著功德,付出之後就像船過水無痕,這樣的氣度,反而能捨一得萬報。(p619)


 


18.


地獄中充滿慘酷、殘忍的景象,菩薩具大願力,情願投入火坑救度眾生,其心可感,地獄頓時化為清涼。這不是奇蹟,也不是神通變化,人心善,火海或寒土即可化為沃野,開出花朵,終至繁花遍地;人心善,六道為淨土,智慧之花就在慈悲呵護下欣然綻放。(p712)


 


後記:


佛門大孝地藏經,係花蓮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於民國七十年(西元1981年)所講述,慈濟文化出版社20038月初版,200710月初版34刷。閒來品讀之餘,感覺法喜充滿、心生喜悅,爰摘錄珠璣佳句,以饗諸君。


 


2011224日 於新竹竹北)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