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佛說四十二章經(1)



 


○佛說四十二章經(1)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


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


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


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言: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


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心不繫道,亦不結業。


無念無作,非修非證。


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


剃除鬚髮,而為沙門。


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何者為十?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殺、盜、淫。


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意三者,嫉、恚、癡。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


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言: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


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取材自「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所編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合輯)


 


 


 


Related Posts:

  • 佛讚 ○佛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取材自高雄「裕隆佛教文物社」所編印《大悲咒》    … Read More
  • 佛說無常經 ○佛說無常經(亦名:三啟經)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 Read More
  • 太上感應篇(2) ○太上感應篇(2) *諸惡章第六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含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 Read More
  • 太上感應篇(3) ○太上感應篇(3) *惡報章第七 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指微章第八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Read More
  • 太上感應篇(1) ○太上感應篇(1) *明義章第一 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示警章第二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鑑察章第三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輙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