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現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取材自「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所編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合輯)





 





Related Posts:

  • 道德經 上卷(3) ○道德經 上卷(3) *從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抱一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 Read More
  • 道德經 上卷(4) ○道德經 上卷(4) *貴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知止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 Read More
  • 道德經 上卷(2) ○道德經 上卷(2) *虛中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為腹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寵,失之… Read More
  • 道德經 下卷(2) ○道德經 下卷(2) *尊貴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守母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 Read More
  • 道德經 下卷(1) ○道德經 下卷(1) *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沖和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 Read More

0 意見:

張貼留言